解读“西安制造2025”

发布日期:2015-09-18        信息来源:市工信委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_xa     浏览次数:

日前,被全市市民关注已久的“西安制造2025”规划——《西安市贯彻〈中国制造2025〉实施意见》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正式印发,并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的西安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这宣告西安制造强市建设工作全面正式启动。

市委、市政府赋予了“西安制造2025”怎样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十年时间,西安制造将向何处去?……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西安市工信委主任、西安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新民。

 

 

西安制造要用十年时间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记者:“西安制造2025”的十年目标是什么?

张新民:《西安市贯彻〈中国制造2025〉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为契机,以促进 “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做大做强制造业为目标,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 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与食品饮品等优势产业,打造 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高、能耗排放低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立足我市制造业发展实际,我们力争用五年时间,迈入全国制造业强市行列,用十年时间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到2020年,我市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信息化 水平大幅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进一步下降。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制造 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建成一批制造业国家级绿色示范工厂和园区。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单 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产业集群。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制造业绿色发展 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创新+互联网”让西安制造跃升为“西安智造”

 

记者:立足我市现状,这样的10年计划堪称宏大,那么市委、市政府计划从哪些方面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

张新民:首先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是我市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我市将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试点为契机,制定我市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实施意见。瞄准 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发挥我市科研优势,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进行攻关研发,确立一批对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质量效益有影响的关 键核心技术;依托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园区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申请国家科技重 大专项,依托国家和省级制造创新中心,促进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逐步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化。

我市将全力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支持重点制造业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提升网络化协 同制造水平。利用互联网实现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良性互动,推进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互联网企业构建网 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细分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提供云制造服务,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加快多元 化制造资源有效协同。

同时,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动制造业集聚发展、加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力行“绿色制造”、鼓励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途径作为我市制造业突破发展的重点领域来打造。

 

 

6大重点产业齐头并进 共同撑起西安制造业的明天

 

记者:我市将重点打造那几大支柱产业?

张新民:《意见》确立了我市未来十年将重点打造6大产业。

首先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我市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依托比亚迪、陕重汽等企业,完善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核心技术研发、关键零部件加工配套为一 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点开发第三代节能型重卡产品,推动重卡产能提升和产品更新换代;以自主开发和合资合作为主,重点发展节能型、高档次轿车,做大规 模,提档升级;依托法士特等企业,通过引进及合资合作,进一步推动汽车变速器、车桥、驱动电机、动力电池、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上规模、上水平。到 2020年,力争全市汽车产量达到100万辆,汽车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2025年,达到3500亿元。

第二是电子信息产业。我市将依托三星、华天科技等企业,做大做强存储芯片产业,增强关键设备和基础材料的研发生产能力;依托军工电子优势,加快新型元器件 研发与产业化,打造西安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依托中兴、华为等企业,带动整合智能终端整机及零部件、芯片、系统和应用软件研发设计制造企业发展;大力推进工 业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创新信息技术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西安工业云和大数据服务平台、西安软件园云计算中心以及大中型企业 云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力争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2025年,达到3000亿元。

第三是航空航天产业。依托航空基地、航天基地,以西飞、西航、航天六院等企业为核心,促进民用航空、通用航空、航空零部件、机载设备、航天运载动力、卫星 测绘导航等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新舟700飞机、小鹰700通用飞机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攻关核心芯片低功耗和小型化技术、GNSS数据处理及行业应用 集成系统、位置服务应用等北斗关键技术。全力打造集研发运营、生产制造、区域平台为一体的西安卫星应用(北斗)产业园。到2020年,力争全市航空航天产 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2025年,达到2000亿元。

第四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我市将大力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研发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转变。依托中国西电、永电金 风等企业,重点发展智能电网成套装备,以及特(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及关键部件。抓住高铁、城际铁路快速发展的机遇,依托中车轨道交通等企业,促进轨 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化,重点发展高铁用运载、巡检、测量等整车产品及关键零部件产品。支持陕鼓集团等骨干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到2020年,力争全市高 端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2025年,达到2000亿元。

第五是新材料产业。依托西北有色院国家超导制备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加快建设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打造西安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国内领 先、世界先进的超导材料、钛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性能碳纤维等新材料为重点,加快发展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尺寸单晶硅、多晶硅、功能新高分子等 先进复合材料、新型防腐涂料、特种金属材料、新型电子材料和高强度轻质金属合金材料等。到2020年,力争全市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 元;2025年,达到1000亿元。

第六是生物医药与食品饮品产业。以杨森、利君等企业为龙头,我市将重点积极推进生物技术应用和发展,注重新型生物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推进疫苗、多 肽、蛋白等生物药基地、强生供应链生产基地、工程皮肤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大力提升和扩大化学药产业质量与规模。加快食品饮品产业发展。以银桥、汉斯等企业 为龙头,促进地方特色食品饮品产业走向高端、高质、高效。重点发展牛羊乳特色加工以及啤酒、果酒、运动饮品、清真食品、方便食品以及猕猴桃汁等地方特色食 品饮品产业。到2020年,力争全市生物医药、食品饮品产业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500亿元;2025年,分别达到1000亿元。

 

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支持我市制造业发展

 

记者:针对《意见》,我市政府各部门及各区县、开发区又将提供哪些服务和保障?

张新民:政府职能部门首当其冲的便是强化政策支持力度。我们将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各类政策资金支持,严格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市上计划到2025年, 累计投入100亿元,重点向制造业技术创新、两化融合、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重点产业等方面倾斜。并逐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工业投资基金,支持制造业重 大工程实施、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等。同时,我市还将完善政府采购相关制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装备和产品。

而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政府服务也是相关部门要重点改革和完善的。首先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实施负面清单 管理,减少对企业的干预。继续改善招商引资、国际合作、产能转移等发展环境。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制造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 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企业发展的环境,不仅包括政府环境,在这里发展能否融到资、招聘到人才,有没有适应的配套服务,都是环境要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要重点打造的。在融资 方面,我市将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民间资本、风投基金、众筹、互联网金融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在培养多层次人才方面,将充 分发挥我市教育资源优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实施硕士生培养“双导师”制,为企业创新培养领军人才。同时针对企业急需的学科带头人、研发管 理人才、技术工人等多层次人才,我市都将加大吸引和培养力度。

对于小微企业,我市则将加强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创新、融资、法 律、技术、咨询、培训、人才等专业化服务。支持工业园区引进、建设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和财务结算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

指导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
承办单位:陕西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电子营业执照
陕ICP备14005206号-1 | 陕公网安备 61019402000082号

pv: 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