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解码”

发布日期:2015-11-24        信息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_xa     浏览次数:

     “十二五”期间,宝鸡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既从宏观层面系统谋划,又从微观层面精准发力,确立了围绕“一个中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推进“六大创新(完善体系、加大投放、强化对接、提升服务、拓宽渠道、优化环境)”的总体思路,从而揭开了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新篇章。历经5年扎实推进,截至2015年10月底,宝鸡市已有银行类金融机构29家、服务网点645个,贷款余额从2010年末的436.95亿元增长到1051.34亿元,增长140.61%;全市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从2010年末的249.38亿元增长至436.12亿元,增长74.88%。正是有了金融持续不断的“供氧”“输血”,宝鸡中小企业才枝繁叶茂、茁壮成长。金融资本,已成为宝鸡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找问题 精准发力 破解发展难题

  多年来,和全国一样,宝鸡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如影随形。面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宝鸡市委、市政府组成七个调研组,下县区、进企业,深入调研,探源究因。

  因素一:从金融支持方面来看。一是全市银行机构数量较少,至2008年底,全市仅有商业银行5家。二是银行主体架构和业务主要针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业务欠缺,积极性不高。三是银行服务不足,一些产品、业务还不能满足中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

  因素二:从中小微企业自身角度看。一是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资本金较少,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中小微企业多为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信用意识淡薄。三是中小微企业大多固定资产较少、缺乏有效抵押物,寻求担保较为困难。

  因素三:从外部融资环境和渠道看。一是中小微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融资,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较少。二是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门槛高、限制多,使中小企业极易陷入高利贷等不法金融活动的泥潭。三是支持和规范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担保、信用、信息等中介服务体系发育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宝鸡市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思维,精准施策,定向发力,全力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立体式金融服务体系、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在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上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中小微企业、地方经济与金融业发展的“三赢”格局。

  举措一 招行引资添活力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是满足中小微企业多样化金融服务的坚实基础,宝鸡市将其作为一项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多方施策,强力推进。

  政策支持,招行增点。2010年,市政府制定出台《宝鸡市鼓励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政策支持和资金激励举措。五年来,先后吸引民生银行、农银人寿等50余家金融机构落户宝鸡。至10月末,全市已有各类金融机构115家,机构总量全省排名第二,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提供了强大动能。

  创新机构,激发活力。引导各银行金融机构创新机构,简化程序,提供精准专属服务。建设银行、长安银行组建了“中小微企业专营支行”,光大银行、西安银行等5户金融机构设立了小微银行、社区银行、普惠支行共20家,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更加多元。

  下沉县域,延伸服务。积极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快在县域布局设立分支机构,长安银行扶风、眉县、麟游支行先后开业营运,邮储银行在麟游县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先后组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8家、融资性担保公司7家,面向中小微企业延伸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举措二 扩大规模提增量 保障金融资金供给

  扩大信贷规模、加大信贷投放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根本之策,宝鸡市始终把加大银行贷款投放作为切入点,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向上争取要政策。宝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拜访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和各银行省级机构,衔接推介项目,争取信贷指标。密切联系、主动邀请省级金融机构,走访调研、考察项目。建立金融联席会议制度,搭建沟通平台,为争取信贷规模畅通渠道,实现了连续六年全市新增贷款高于100亿元。

  对内考核促增量。宝鸡市在全省率先出台《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每年初向全市金融机构下达信贷考核指标,年末拿出300万元予以表彰奖励。同时,优化信贷结构,在考核指标设置上增大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增量考核比重,通过考核激励导向,引导银行将更多贷款投向中小微企业。

  举措三 政府搭台搞对接 强化融资服务水平

  “银行不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企业不了解银行的最新政策”,是制约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因素,宝鸡市积极健全政银企合作机制,努力构建三方合作平台。

  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宝鸡市金融办通过组织银企对接会、信贷推介会等形式,帮助企业了解金融产品,让银行了解企业。五年来,累计举办重点项目、文化旅游、农业产业化等政、银、企对接会100余次,为企业融资700多亿元。今年以来,全市组织政银企对接活动20余次,达成融资意向143.83亿元。

  夯实银行帮扶责任。市金融办每年定期征集中小微企业融资项目,通过交办会、督办函等方式逐户分给各家金融机构,要求金融机构主动服务,变“企业找银行”为“银行上门服务企业”。今年,宝鸡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千名干部联系千户企业”活动,针对企业融资需求,一对一安排金融机构帮扶指导,仅今年就为“双千”企业协调融资75.72亿元,得到了企业的欢迎。

  举措四 改革创新求突破 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途径,宝鸡市坚持改革创新引领,创出了一条依托金融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新路子。

  创新政策,增强活力。宝鸡市政府专门出台扶持支持政策,制定《宝鸡市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拿出1000万元设立了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进行足额贴息,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保障作用。目前,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积极筹划,加快增资扩股步伐,计划由1.05亿元增资到3亿元;同时制定方案,研究设立应急转贷基金,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转贷担保问题。

  创新产品,丰富种类。全市各银行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努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专属化的金融产品,先后在全国首创“政府补贴贷”,邮储银行总行特别为宝鸡专批“钛产业基金互惠担保贷款”,全省首家推行“税信贷”、“专利保险”等,累计创新各类金融产品120余种,有效满足了企业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创新服务,提升层级。引导各银行金融机构强化责任意识,简化业务流程,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便捷服务。长安银行创新贷款受理模式,开通网站、微信、手机APP受理微贷申请;民生银行改善小微信贷处理流程,批量处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人行宝鸡市中心支行发放了全省最大一笔4亿元“支小再贷款”,真正发挥了便捷金融服务的作用。

  举措五 资本市场拓渠道 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中小微企业依靠单一的银行体系满足其融资需求极不现实,宝鸡市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为着力点,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和水平。

  开展培训辅导。先后邀请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长江证券等机构为全市中小企业进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培训10余次,组织近百户企业参加全省直接融资、认识资本市场等活动,帮助企业进一步开拓融资视野,树立直接融资的意识和理念。

  加大政策扶持。2009年在全省首家制定出台了《宝鸡市进一步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实施意见》,安排专项资金,对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奖励30万元,对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奖励20万元,并为3家企业争取省政府奖励扶持资金共150万元,进一步激发企业上市动力。目前,新的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在研究制定中。

  推进股权融资。推动陕西瑞科新材料、红旗民爆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并支持陕西瑞科新材料融资4220万元;积极与陕西、上海股权交易中心建立联系,支持23家企业实现挂牌;出资设立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红土三支创业投资基金,全力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

  储备上市资源。先后对300余户中小企业进行了上市培训,并选择11户企业纳入全市上市企业后备库,34户企业纳入“新三板”挂牌企业后备库;并支持西凤酒业上市加快报批步伐,海浪锅炉、晨光电器等11户企业进入全省上市企业后备库。

  举措六 普惠金融教方法 打造良好生态环境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外部条件,宝鸡市始终把打造良好金融生态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突出重点,内外发力。

  着力打造“诚信宝鸡”。在全省首家建立市县两级金融生态环境领导工作机制,在西北地区首家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完善企业个人资信获取长效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对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和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地方金融市场秩序。

  实施精准宣传培训。宝鸡市不断丰富形式,创新载体,利用宝鸡电视台《金融聚焦》、宝鸡日报《金融之窗》和户外电子屏等方式,广泛宣传金融知识。在全市推广三级志愿者培训机制,扩大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率;将每年6月确定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月,不断提升金融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支持企业练好“内功”。宝鸡市在引导推动金融系统提升中小微企业服务水平和能力的同时,通过政策支持和激励,引导企业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财务制度,增强信用意识,实现金融服务和企业发展的“双加强”、“双促进”。

  面对“十三五”,宝鸡市充满信心,紧紧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要求,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走势,明确前进方向和目标,理清面临机遇和挑战,坚持立足优势,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将为全省“十三五”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贡献。

指导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
承办单位:陕西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电子营业执照
陕ICP备14005206号-1 | 陕公网安备 61019402000082号

pv: uv: